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光华路299弄6幢11号

邮编:315040

联系人:周小姐

电话:0574-87227134

传真:0574-89078138

邮箱:info@chinese-apollo.com

网址:www.chinese-apollo.com

铜市“关税风暴”席卷LME周会
2025/05/26 5

1.铜市“关税风暴”席卷LME周会:全球库存大迁徙临近拐点,中国需求疑云笼罩香港

【导语】

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铜市,一场跨越三大交易所的“库存大迁徙”正在重塑全球金属贸易版图。本周香港LME周会上,从COMEX库存创8年新高到LME铜库存腰斩,从中国上期所库存“过山车”到洋山铜溢价跳水,关税博弈引发的连锁反应成为焦点议题。分析师警告:随着COMEX-LME铜价差从1570美元历史峰值腰斩至600美元,这场由贸易政策驱动的金属风暴或迎来关键转折点。

【一】、关税倒逼“库存大迁徙”:COMEX仓库成最大赢家

特朗普拟对进口铜加征关税的威胁,正引发全球铜市“蝴蝶效应”。今年3月,COMEX期铜价格飙升至11,633美元/吨历史天价,较LME铜价溢价一度高达1570美元/吨。这一畸形价差直接催生“跨洋套利”狂潮:

LME铜库存“失血”: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库存较年初锐减34%,注销仓单占比飙升至62%,显示实物铜正加速外流。

COMEX库存“注水”:美国交易所铜库存暴增至8年新高,纽约仓库成为全球铜市的“避税港湾”。

交易员爆料:“每吨1500美元的关税风险溢价,让套利商宁愿支付天价运费也要把铜运到美国,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加州淘金热’。”

【二】、中国需求“罗生门”:库存回升是喜是忧?

作为全球铜需求“压舱石”,中国市场的动向牵动全球神经。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经历4月60%的断崖式下跌后,上周意外回升,而洋山铜溢价(进口铜成本指标)也从125美元/吨高点回落至85美元,引发“需求疲软”猜想。
矛盾信号交织:

1、利空解读:库存回升暗示下游采购放缓,叠加房地产数据低迷,市场担忧“金九银十”成色不足。

2、利多支撑:中国铜冶炼厂仍维持90%以上高开工率,新能源领域用铜需求同比增长18%。

3、分析师激辩:“库存波动更可能是贸易商为规避关税风险而提前备货,而非需求崩塌。”

【三】、废铜断供危机:中国冶炼厂“逆势扩张”的豪赌

美国对华废铜出口量同比锐减42%,令中国再生铜冶炼厂陷入“无米之炊”困境。但诡异的是,行业产能扩张步伐未停:

1、产能扩张潮:今年中国新增铜冶炼产能达120万吨/年,相当于全球产能增量70%。

2、原料替代战:为应对废铜短缺,企业转向进口铜精矿,推动中国铜精矿进口依赖度升至83%。

3、企业心声:“现在拼的是资源保障能力,谁手上有矿,谁就能活到下一轮周期。”

【四】、溢价腰斩警报:关税博弈临近“临界点”

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悬而未决,COMEX-LME铜价差已从峰值腰斩至600美元/吨。分析师指出,这一数值正逼近套利交易的“盈亏平衡点”:

1、成本线测算:当前跨洋套利成本约550美元/吨(含运费、关税、资金成本),若价差进一步收窄,套利盘或将集体撤退。

2、库存拐点信号:LME注销仓单占比连续三周下降,COMEX库存增速放缓,暗示全球铜流正在重新配置。

3、交易员预言:“当价差跌破500美元,我们可能会看到库存从美国反向回流亚洲,这将是关税博弈的关键转折点。”

【结语】

从香港维港到纽约哈德逊河,从伦敦泰晤士河畔到上海黄浦江边,全球铜市正被关税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剧烈摇晃。在这场金属版的“权力的游戏”中,库存迁徙的拐点、中国需求的真相、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将共同决定铜价未来的命运。而本周LME周会上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无数交易员紧盯的屏幕,和那根随时可能被突破的600美元价差“生死线”。

 

2.隐居大鳄边锡明豪赌铜市:9万吨多单背后的中国金属雄心

【导语】

当全球铜市在关税风暴与能源转型的夹缝中摇摆时,一位隐居直布罗陀的中国亿万富翁正以9万吨铜期货多单掀起惊涛骇浪。从塑料管大王到黄金期货传奇,再到如今上海期交所的“铜市一哥”,61岁的边锡明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史的另类篇章。在中美贸易战硝烟暂散的当下,这位被称作“中国巴菲特”的隐者正押注中国经济转型的铜价盛宴。

【一】、隐居大鳄的铜市豪赌:9万吨多单震动期交所

截至5月16日收盘,边锡明掌舵的中财期货以近9万吨铜期货净多单稳坐上海期交所头把交椅。这一持仓量相当于中国全年精炼铜产量的5%,足以令任何对手方侧目。更惊人的是,这笔价值超10亿美元的赌注已持续加码10个月,即便在地缘政治动荡引发投资者撤资之际,边锡明仍选择“All in”中国铜市。

交易细节曝光:

1、建仓轨迹:自2024年11月美国大选前夕启动多头布局,4月初持仓峰值达4万手(折合20万吨黄金当量)。

2、跨市操作:部分仓位转移至COMEX捕捉美国市场波动,实现“东西对冲”。

3、收益兑现:截至4月底,铜持仓已贡献约2亿美元利润,黄金期货曾为其斩获15亿美元收益。

【二】、反常识操作:贸易战中的“逆向思维”

在多数投资者因贸易战风险撤退时,边锡明却选择“逆流而上”。其持仓逻辑暗含三大支柱:

1、中国经济转型红利:押注新能源革命与高端制造将推高铜需求,中国铜消费占全球半壁江山。

2、关税博弈的“反向套利”:特朗普关税政策虽扰动短期供需,但刺激美国本土制造业投资,长期或加剧全球铜资源争夺。

3、流动性支撑逻辑:坚信中国央行将维持宽松政策,为铜价上涨提供“金融燃料”。

4、市场反响:某期货公司经理直言:“这是典型的边氏风格——用基本面研究对抗市场噪音,持仓周期以年计而非月计。”

【三】、从塑料管到铜期货:隐居大亨的交易哲学

这位通过视频电话遥控中国团队的“直布罗陀隐士”,其投资理念与巴菲特价值投资一脉相承:

1、“三关注”法则:选目标盯趋势、做项目抓时机、管成本控风险。

2、反投机执念:摒弃本土交易员热衷的短期博弈,践行“放下自我,坚持正确目标”的信条。

3、实地调研癖好:曾亲赴铜矿考察,将产业洞察融入交易决策。

4、同行评价:与其并列“中国大宗商品五巨头”的青山控股项光达、混沌投资葛卫东等传奇人物,均认可边锡明“用实业思维做金融交易”的独特路径。

【四】、全球铜市博弈:多空对决下的中国筹码

边锡明的豪赌恰逢全球铜市多空激战:

多头阵营:摩科瑞能源科斯塔斯·宾塔斯等看涨派高呼铜价将破13,000美元/吨,能源转型与矿产供应瓶颈构成核心逻辑。

空头警报:历史高位价格考验中国实体企业承受力,库存波动加剧市场焦虑。

边氏应对:

增持上海铜仓位,押注中国经济复苏与产业升级需求。

拒绝跟随市场情绪摇摆,其持仓集中度甚至超越传统现货巨头。

【五】、隐居者的野心:用铜价重写中国金融话语权

从塑料管工厂到横跨金融、地产、影视的商业帝国,边锡明的铜市豪赌折射出中国资本的全球野心。当全球投资者仍在揣测贸易战走向时,这位隐居大亨已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市场启示:

1、中国定价权崛起:中财期货的持仓规模证明,本土机构正从“跟随者”转向“价格制定者”。

2、长期主义胜利:在高频交易主导的当下,边锡明用十年持仓周期诠释了“慢就是快”的投资真谛。

【结语】

从直布罗陀海滨到上海陆家嘴,边锡明的铜市赌局已超越单纯交易范畴,成为观察中国金融力量全球进击的棱镜。当市场还在争论铜价是冲向13,000美元还是跌回8,000美元时,这位隐居大亨正用9万吨多单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在这场关乎地缘政治、能源转型与金融霸权的铜价博弈中,中国玩家已稳坐牌桌中央。

 

3. 中美关税战按下暂停键:30万磅美国废铜“重获新生”,全球铜市暗流涌动

一纸关税“停火协议”,让沉寂已久的美国废铜市场重燃生机。5月12日,中美宣布达成为期三个月的关税减免协议,为两国铜贸易打开短暂窗口期。在盐湖城犹他金属仓库(Utah Metal Works)内积压已久的30万磅铜回收料,正搭乘这股东风重新启程,驶向全球最大铜消费市场——中国。

贸易战“暂停键”下的废铜突围

此前,特朗普政府对铜及其他金属加征关税的政策,几乎掐断了中美铜废料流通命脉。数据显示,美国回收商库存一度飙升,其中“二号铜”废料价格暴跌,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差扩大至92.5美分/磅,创历史纪录。为求生存,美国企业被迫转向中国台湾、日本等替代市场,但仍难以填补中国大陆需求的巨大缺口。

中国需求:全球铜市的“定海神针”

作为全球最大精铜生产国,中国对废铜的依赖度极高。2024年,中国约五分之一的铜废料进口来自美国,而随着国内冶炼产能的快速扩张,废铜作为精炼铜关键原料的地位愈发凸显。此次关税豁免虽仅持续三个月,却为缓解短期供应紧张提供了喘息之机。

长期博弈:供应链主导权之争

然而,贸易缓和的“蜜月期”能否延续仍是未知数。业内人士警告,三个月的窗口期不足以推动企业重建投资信心与贸易渠道。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对进口铜全面征税,试图强化美国铜供应链主导权。但这一目标与美国本土冶炼产能有限的现实矛盾重重——美国既需出口废铜创汇,又需进口精铜满足内需,政策冲突或令全球铜市供需格局持续动荡。

铜价博弈:关税预期与电动化浪潮交织

当前,铜作为电动化与基建领域的核心原料,其价格走势正被多重因素拉扯:一方面,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推高铜价风险溢价;另一方面,全球新能源转型需求激增,为铜市长期需求注入强心剂。若贸易局势再度生变,全球铜市场恐将面临新一轮供需失衡的考验。

综合来看,30万磅废铜的“重生”,既是中美贸易博弈的缩影,也是全球铜市风云变幻的注脚。在关税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双重拉锯下,铜价的每一次波动,都可能牵动从盐湖城仓库到中国冶炼厂的整条产业链神经。未来三个月,这场“停火协议”能否演变为持久和平,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4. 沪铜库存激增34%背后的双重困局:关税虹吸与内需疲软交织,铜价承压逻辑仍在

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本周骤增34%至10.8万吨,终结连续三周下降趋势。这一数据暴涨的背后,折射出全球铜市正面临“关税虹吸”与“内需疲软”的双重挤压,而库存激增的表象下,实则是供需逻辑与政策博弈的深度碰撞。

关税预期虹吸全球铜流,中国进口需求意外“退潮”

特朗普政府对铜进口加征关税的威胁,正重塑全球铜贸易路径。市场测算显示,若25%关税落地,美国精炼铜进口成本将飙升1800美元/吨,迫使智利、加拿大等主产国将供应转向中国。然而,洋山铜溢价本周回落8%至95美元/吨,表明中国进口商采购热情显著降温。这一矛盾现象揭示:关税政策虽推动海外铜资源涌入中国,但国内消费端的疲软却令进口铜“无处安放”,最终形成库存堆积。

冶炼厂刚性产出VS终端抵触:供需错配加剧

尽管铜精矿加工费(TC/RC)跌至负值,中国冶炼厂产量仍逆势增长。MySteel数据显示,2025年精炼铜产量预计达1240万吨,同比增4.9%。这一反常现象源于三大因素:

1、长单锁定产量:冶炼厂通过年度长协锁定原料供应,短期难以调整产能;

2、副产品补贴:黄金、硫酸等副产品高价抵补铜冶炼亏损;

3、政策惯性:地方就业压力倒逼冶炼厂维持生产。

但下游终端对高价铜的抵触情绪持续升温。2025年铜材企业开工率较去年同期下滑,尤其电力板块订单因电网投资节奏调整而减少。沪铜仓单激增印证实际需求不及预期,形成“冶炼端热、消费端冷”的割裂格局。

库存激增:短期压力与长期信号的博弈

当前库存暴涨需辩证看待:

1、短期压力:若消费端持续低迷,库存去化不畅将压制铜价反弹空间,LME铜价在1万美元关口面临阻力;

2、长期信号:库存累积折射全球铜市正从“紧平衡”转向“结构性过剩”,但需警惕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区域性短缺风险。若COMEX铜与LME铜价差持续超1000美元/吨,跨市套利资金可能加速流入,进一步扭曲供需。

3、破局关键:政策博弈与需求复苏的赛跑

未来铜价走势取决于两大变量:

1、贸易政策演变:若特朗普政府在4月宣布对等关税细则,全球铜贸易或现“美国短缺、中国过剩”的极端分化;

2、中国需求韧性:电网投资增速、新能源车产销数据及房地产竣工情况,将成为消化库存的关键指标。

当前市场已现微妙变化:沪铜近月合约Contango结构扩大,暗示现货贴水压力加剧。若终端买盘未能在二季度旺季回暖,铜价或面临“库存压力-价格下跌-需求抑制”的负反馈循环。

整体来看,10.8万吨库存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全球铜市在关税风暴与内需疲软中的挣扎。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政策黑天鹅与需求复苏不及预期的双重风险;对于产业链企业,灵活运用套期保值工具对冲价差风险,或是穿越周期迷雾的唯一航标。在这场铜价博弈中,没有永恒的赢家,唯有对供需本质的深刻洞察,方能把握潮水方向。

 

5. 穆迪下调美评级施压铜铝 供需博弈下金属何去何从

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韧性的深度担忧。作为大宗商品需求的核心驱动力,美国经济放缓预期与财政赤字压力形成双重压制,铜铝市场短期承压明显。尽管美元指数回落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供需矛盾加剧与政策不确定性交织,金属价格波动率显著放大。

需求端:基建收缩与出口受阻形成共振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直接冲击基建投资预期,特朗普政府原计划的5000亿美元基建法案可能被迫缩减规模,建筑用铜需求或减少12-15万吨/年。与此同时,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升级,美方拟对进口铜铝加征25%关税的传闻甚嚣尘上,这将抬高美国本土制造业成本,抑制铝型材、铜管等加工品进口需求。欧盟反制措施若落地,全球铝贸易流或面临重构,中国对欧铝材出口可能面临10%的额外关税成本。

供应端:减产与复产博弈加剧

铜矿供应端扰动持续,智利Codelco一季度产量同比下滑18%,秘鲁Las Bambas铜矿因社区抗议减产30%,但国内冶炼厂检修结束带动4月精铜产量环比增0.37%。电解铝方面,云南水电恢复推动在产产能回升至4364万吨,但几内亚铝土矿出口许可证被撤销事件引发原料供应担忧,氧化铝价格单日暴涨12%,成本支撑上移至17800元/吨。值得注意的是,LME铜库存增至18.7万吨,铝库存维持55万吨高位,隐性库存显性化压力尚未完全释放。

成本与政策:能源转型冲击定价逻辑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削弱传统工业金属需求,欧盟碳关税机制升级导致铝冶炼成本增加8-10%,光伏用铝需求增速或从25%降至15%。美国页岩油增产带动能源成本下行,电解铝边际成本中枢下移至2500美元/吨,但环保政策收紧可能推高海外新建项目资本开支。国内方面,再生金属产业政策加码,2025年再生铜占比目标提升至40%,长期或重塑全球铜供应格局。

后市展望:波动率抬升下的结构性机会

短期铜价或测试77500元/吨支撑,沪铝主力合约关注20000元关口争夺。若美国基建刺激政策不及预期,三季度铜需求增速可能下修至1.8%,铝价则面临2500-2600美元/吨成本塌陷风险。建议关注两大信号:1)LME铜库存是否跌破15万吨;2)美联储降息预期是否因经济数据恶化而提前。产业端需警惕高库存下的套保风险,投资者可关注跨品种套利机会,把握铜铝比价修复窗口。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产业逻辑

评级下调本质是全球经济治理失效的缩影,铜铝市场正经历从“需求韧性”到“成本坍塌”的定价范式转换。投资者需跳出短期波动陷阱,聚焦能源转型与供应链重构的长期趋势,在波动中捕捉结构性矛盾带来的交易机会。

 

6.避险风暴与内需疲软交织,铜价拐点何时现?

正文:

全球金融市场正被避险情绪与政策变局双重笼罩,铜价亦难独善其身。穆迪下调美国主权评级、中东地缘冲突升级、俄乌战火重燃及伊朗核问题强硬表态,令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恶化,工业金属需求前景遭遇重创。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铜价,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

美元走强与政策转向预期施压铜价

美联储官员本周将密集发声,市场已将9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修正至67.1%,较此前预期大幅回落。尽管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现缓和迹象,但美元指数仍获避险资金支撑,对以美元计价的铜价形成压制。技术面显示,沪铜主力合约大周期下降通道完好,短期呈横盘调整走势,持仓量逐步减少,上升动能相对乏力。

国内库存反季节性累积,消费疲软信号明确

截至5月16日当周,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社库单周暴增27437吨至108142吨,终结连续近期下降趋势。现货市场交投维持弱势,下游企业在铜价前期反弹后采购意愿显著降温,库存去化进程严重受阻。终端消费疲软,成为铜价上行难以逾越的“拦路虎”。

供需矛盾加剧,中期看空情绪升温

尽管国内锌炼厂检修增多,市场上货源并非紧张,但锌精矿进入增产周期,加工费存上涨预期,叠加冶炼端部分项目投产落地,后期供应高于需求增速预期依然存在。这一供需格局,同样对铜市构成潜在利空。下游消费不济,社会库存稍见回弹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铜价短期走势的担忧。

技术面与基本面共振,铜价拐点尚需等待

综合供需矛盾与技术信号,沪铜主力合约未明确趋势反转前,仍以横盘看待。重要支撑位77500一线,压力位80010一线。在避险情绪与内需疲软的双重压力下,铜价短期上升空间或相对有限,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政策演变及国内消费复苏情况,以把握铜价拐点信号。

总结铜市正站在十字路口,避险风暴与内需疲软的交织,令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样的时刻,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保持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供需本质,方能在铜价的波动中,捕捉到真正的价值。

 

7. 铜铝市场“此消彼长”,关税阴云下的资金迁徙与价格裂变

全球贸易政策波动正重塑基础金属市场格局。自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宣布启动铜进口调查以来,铜市陷入剧烈震荡,而铝市却因资金涌入做空成为避险情绪的新标的。CME与LME期铜溢价持续拉大、铜铝价格走势分化,折射出基金经理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深度焦虑。

「政策风暴冲击铜市定价逻辑」

特朗普政府对铜进口的“232调查”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彻底颠覆了铜作为全球制造业“晴雨表”的传统角色。数据显示,CME期铜未平仓合约(空盘量)较3月峰值锐减28%,基金净多头持仓量暴跌42%,资金撤离速度创2020年以来新高。

“当政策不确定性超越供需基本面,机构投资者只能选择离场观望。”某跨国金属对冲基金经理指出,铜价在4个月内经历3次单日超4%的剧烈波动,这种风险收益比已远超机构投资者承受阈值。

「资金迁徙引发铝市做空潮」

在铜市流动性枯竭的同时,全球贸易悲观预期正加速资金向铝市迁移。LME铝期货净空单规模已攀升至12.8万手,创下2023年7月以来极值,较年初增长217%。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铝价同期仅反弹6%,但空头持仓集中度(前十大基金占比)却飙升至63%,显示机构投资者正通过做空铝价对冲制造业衰退风险。

“铝的贸易属性比铜更敏感。”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 Currie分析称,全球铝产能35%集中于中国,而美国进口依赖度达15%,这种供需地理错配使其成为贸易政策变动的天然杠杆标的。

「价格裂变背后的逻辑重构」

铜铝市场的分化走势在价格曲线中清晰可见:自4月低点以来,LME铜价反弹17%至9850美元/吨,而铝价仅录得6%的温和涨幅至2540美元/吨。这种反差源于三个维度:

1、政策溢价差异:铜的关税威胁直接冲击其金融属性,而铝价更多反映实体供需;

2、库存周期错位:LME铜库存降至10.2万吨(同比-34%),铝库存却维持在58万吨高位(同比+12%);

3、下游需求分化:中国新能源领域铜需求增速预期达8%,而传统建筑用铝需求增速仅2.3%。

「市场前瞻:波动率或成新常态」

摩根士丹利预警,若美国最终对铜加征关税,铜价波动率指数(GVX)可能突破40%关口,逼近2020年疫情冲击水平。而铝市做空势能的持续累积,或将导致LME铝价在三季度测试2300美元关键支撑位。

“当前市场正在经历定价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某央企期货研究所所长表示,在贸易政策与地缘风险交织的新常态下,基础金属的投资逻辑将从“宏观驱动”转向“政策对冲”,这对传统CTA策略提出严峻挑战。

整体来看,铜铝市场的此消彼长,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下的资金再配置。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向铜市,铝价正成为机构投资者押注贸易战2.0的新战场。在这场金属价格的“冰与火之歌”中,唯一确定的是:在政策靴子落地前,波动率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主题词。

 

8.关税风暴下的铜市异变:美国“超额铜”涌入引发全球库存失衡危机

特朗普政府对进口铜加征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全球铜市正经历历史性扭曲。COMEX期铜相对LME期铜的溢价虽从1570美元/吨高位回落至600美元/吨,但跨市场套利交易仍如潮水般涌动,推动25万至30万吨“超额铜”在3-5月间涌入美国,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2023年对美铜出口量的两倍。LME铜库存自2月中旬以来骤降60%至9.5万吨,而美国港口却面临铜库存激增的“堰塞湖”风险。

关税预期催生跨市场套利狂潮

瑞银大宗商品分析师指出,当前COMEX期铜对LME期铜的溢价水平仍较历史均值高出3倍,足以覆盖转运成本并实现无风险套利。德国、西班牙等非传统对美出口国首次加入发货行列,贸易商通过散货船加速运输,甚至出现“中国精炼铜经马来西亚转口”的复杂路径。这种异常物流模式已引发连锁反应:LME铜注册仓单比例跌至32%的五年低位,而美国仓库预约排队时间延长至45天。

库存错配埋下价格反噬隐患

麦格理银行警告,若特朗普最终签署关税法令,当前囤积在美国的25-30万吨“超额铜”将瞬间变成“堰塞湖”。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钢铝关税实施后,美国金属仓库曾出现连续37周的库存抛售潮。更严峻的是,LME铜库存降至9.5万吨的警戒线,较2022年峰值锐减82%,而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却逆势攀升至31.7万吨,全球库存分布呈现极端分化。

价格传导机制出现结构性断裂

作为全球制造业“晴雨表”,铜的传统定价逻辑正在失效。COMEX铜价与LME铜价的相关性系数从0.93骤降至0.67,基金净多头持仓量较年初腰斩。高盛模型显示,当前铜价中关税预期溢价占比达23%,而实体经济需求贡献度仅剩41%。这种背离在铝市已现端倪:LME铝价较铜价滞后反弹11个百分点,凸显贸易商对不同金属的政策敏感性差异。

市场前瞻:三季度或现历史性转折点

花旗集团预测,若关税政策延续至三季度,全球铜市将面临三大风险

1)美国库存抛售导致COMEX期铜暴跌30%;

2)LME现货升水突破400美元/吨;

3)中国精炼铜出口量激增冲击东南亚市场。

但高盛持相反观点,认为巴拿马科布雷铜矿若重启,将新增45万吨年产能,足以填补美国市场的供应缺口。这场关税博弈的最终裁决,或将决定未来五年全球金属贸易格局的重构方向。

总结,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铜市正在上演一场危险的“抢椅子”游戏。当25万吨“超额铜”在美国港口堆积如山时,全球制造业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这个曾被视为经济风向标的金属,如今已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库存大迁徙中,没有赢家——只有被重新书写的贸易规则和尚未可知的市场命运。

 

9.地缘风险与政策红利交织,铜价升势受抑单日仅涨170元/吨

周三内盘金属大面积高开上涨,沪期铝主力2507合约延续夜盘涨势,盘中维持偏强运行态势。截止当前10:15休盘报价每吨78230元,上涨370元,涨幅0.48%;现货市场成交寡淡,持货商延续挺价,现货流通一般,下游刚需压价入场,采购情绪谨慎,多数观望为主,成交意愿偏低,市场交易淡静。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电解铜报价78600元/吨,较昨日上涨170元/吨,升水继续向下调整,均价报370元/吨。

国际局势:地缘风险升温推升避险情绪

据美国情报机构披露,以色列或正筹划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军事打击,目前决策层尚未作出最终决定。该消息引发市场剧烈反应:国际金价盘中突破2400美元/盎司,布伦特原油期货涨幅扩大至3.2%,美元指数失守104整数关口,伦铜价格同步上扬1.8%。分析指出,若冲突升级,中东地缘政治风险溢价可能进一步推高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同时加剧全球资本避险需求。

国内政策:货币宽松与制度保障双管齐下

LPR非对称调降落地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5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至3.00%,5年期以上LPR降至3.50%,双双调降10个基点。此次降息延续“精准滴灌”特征,预计可为实体经济节约融资成本约120亿元。据测算,5年期LPR下调将直接降低居民房贷月供负担,同时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成本下行,助力基建投资和制造业设备更新。

民营经济立法进程提速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将着力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在要素获取、政府采购等领域享受平等待遇;二是健全权益保护机制,严防选择性执法和侵权行为;三是加速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从法治层面夯实民营企业发展根基。

市场影响研判

地缘政治风险与国内政策红利形成对冲效应:一方面,中东局势不确定性可能抑制风险资产表现,但国内降息释放的流动性有望对冲外部冲击;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制度保障的强化将提升市场主体信心,或为A股结构性行情提供支撑。建议重点关注黄金、原油等避险资产波动,同时跟踪基建产业链及高端制造业信贷数据变化。

【交易逻辑】:

国内政策组合拳释放积极信号,2025年5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如期调降:1年期LPR为3.00%,5年期以上LPR为3.50%,双双下调10个基点。此次非对称式降息精准契合市场预期,通过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实现三重政策效应:一是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二是激活信贷需求扩张动能,三是助力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修复。在政策利率与LPR联动调降框架下,此举既强化了利率调控的有效性,又为金融机构稳定净息差、实现货币政策"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改革"四维平衡目标创造条件,同时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预留空间。

市场情绪受降息利好提振显著回暖,有色金属需求复苏预期随之升温。但需注意,当前铜市呈现多空因素交织格局:一方面,现货市场流通量环比微增,下游企业补库操作仍显谨慎,客观上对铜价上行空间形成压制;另一方面,国内精铜现货升水持续高位运行,叠加海外矿端供应扰动导致的原料紧张局面,为铜价提供坚实底部支撑。技术面与基本面共振下,今日现货铜价将延续偏强震荡态势,但涨幅或受制于供需博弈的动态平衡。

 

10. 铜市风暴眼:70万吨缺口警报拉响,下半年或现“历史级”逼空行情

美国“囤铜”50万吨改写贸易流,中国需求韧性VS主产国“连环雷”

【全球铜市逼近“临界点”:供应赤字或达百万吨级】

大宗商品巨头摩科瑞(Mercuria)在LME亚洲周上投下一颗“深水炸弹”:2025年全球铜精矿供应缺口将达70万吨,精炼铜缺口30万吨,铜价或在下半年提前突破历史极值。这一预警瞬间引爆市场,铜价应声飙升,COMEX铜价再度逼近11,633美元/吨的前高。

【美国“关税恐慌”引爆全球抢铜大战】

摩科瑞金属研究主管尼古拉斯·斯诺登(Nicholas Snowdon)直言:“铜市场已处于极端脆弱状态,问题不是‘是否短缺’,而是‘何时短缺’。”他透露,今年二季度约50万吨铜将涌入美国,较正常水平激增25-30万吨。瑞银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3-5月美国铜进口量超常规水平25-30万吨,市场普遍认为企业正为规避特朗普潜在关税而“前置采购”。

这场“抢铜大战”正重塑全球贸易流:

•中国库存“过山车”:此前因铜大量流向美国,中国库存三周连降,虽近期小幅回升,但结构性短缺阴霾未散;

•COMEX溢价飙升:3月铜价创历史新高,正是受美国关税威胁与套利机会驱动。

【供应端“连环雷”:主产国集体沦陷】

全球铜供应正遭遇多重打击:

主产国“塌方”:

•智利:矿山品位下滑、罢工潮与环保限制三重夹击,产量增长近乎停滞;

•秘鲁:社区抗议与政策不确定性持续扰动,多个大型项目延期;

•刚果(金):基建滞后导致增产速度远不及预期。

•能源转型“吞噬”资源:全球每年4%-5%的铜需求增速,远超传统矿山产能扩张速度。

【需求端“双引擎”狂飙:新能源与基建共振】

铜价高烧不退的底层逻辑,在于需求端的“爆炸式”增长:

•新能源赛道:电动车、光伏、风电对铜的需求年增速超15%;

•中国需求韧性:尽管进入传统淡季,但电网投资、地产竣工等政策驱动领域仍支撑消费;

•替代效应:铝价飙升迫使部分领域“以铜代铝”,进一步推高需求。

【铜价展望:下半年或现“历史级”逼空】

综合供需两端,市场已形成三大共识:

•缺口难填:即便佤邦等产区复产,2025年全球铜市仍预计维持1.5万吨缺口(ITA数据),相当于全球消费量的3.5%;

•库存警报:LME铜库存已降至20年低位,现货溢价持续走阔,显示市场“抢货”情绪未减;

•价格预测:高盛预警,若供应中断持续,铜价未来18个月或冲高至15,000美元/吨。

【产业链警示:中国需破局“资源诅咒”】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正面临双重挑战:

•上游卡脖子:对缅甸、印尼等资源国的依赖度过高,需加速海外矿权布局;

•下游内卷:精铜加工费持续走低,企业需向高附加值领域(如半导体封装用铜)转型。

总结:铜,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隐形战场”

从光伏板到数据中心,从电动车到AI芯片,铜正以“工业维生素”的身份重塑全球产业链。摩科瑞的预警或许只是开始,真正的“铜荒”可能正在路上。对于投资者而言,铜价波动既是风险,更是新能源时代不可忽视的“入场券”。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海外经济数据烘托暖意,铜价短期延续高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