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光华路299弄6幢11号

邮编:315040

联系人:周小姐

电话:0574-87227134

传真:0574-89078138

邮箱:info@chinese-apollo.com

网址:www.chinese-apollo.com

铜陵有色电解铜首入LME香港交割库:中国铜业全球化布局再落关键一子​​
2025/07/28 8

1.铜陵有色电解铜首入LME香港交割库:中国铜业全球化布局再落关键一子

一、历史性突破:中国境内首次实现LME交割库本土化运作

2025年4月15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式核准中国香港五家仓储设施运营商(包括GKE Metal、Henry Diaper等)作为LME注册交割库,标志着中国境内首次设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金属交割仓库。7月22日,铜陵有色(000630.SZ)宣布其电解铜成功运抵香港LME交割库,并通过香港通源贸易完成首批仓单注册,成为国内铜企在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

操作细节:

•交割标准:铜陵有色电解铜严格遵循LME Grade-A标准,从生产到运输全程通过国际第三方质检认证。

•物流路径:电解铜通过海运从中国主要港口直达香港,运输周期缩短至7天,较传统欧洲交割路线效率提升40%。

•仓单价值:首批注册仓单量未公开,但按LME规则,单次交割量需满足500吨起运门槛,显示企业具备规模化运作能力。

二、战略意义:打通全球铜定价权的关键通道

1、定价权博弈的破局之举

LME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价格体系长期由欧美机构主导。香港交割库的设立,使中国铜企可直接参与国际交割,减少对伦敦、新加坡仓库的依赖。以铜陵有成为例,其电解铜通过香港交割后,可实时对接LME电子盘报价,规避跨市场套利风险,增强对沪铜与LME铜价差的调控能力。

2、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器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LME交割库支持人民币结算功能。铜陵有色此次交割采用“沪港通”跨境资金池模式,实现美元计价、人民币结算,为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实物锚定工具,推动上期所沪铜与LME铜价形成更紧密联动。

3、供应链安全的“压舱石”

2024年红海航运危机导致全球铜精矿运输成本激增18%,香港交割库的建立可缩短亚太地区铜交割半径。据测算,东南亚买家通过香港交割采购中国电解铜,物流成本较经鹿特丹中转降低22%,显著提升中国铜产品的区域竞争力。

三、行业影响:中国铜业集体突围国际定价体系

1、头部企业协同布局

•江铜集团:2025年7月15日完成“贵冶”牌阴极铜香港交割仓单注册,首批5000吨电解铜通过铁路-海运联运抵港,较铜陵有色早一周实现交割。

•金川集团:7月15日以自有品牌“JNMCc”完成LME香港仓单注册,其电解铜从广州黄埔港直运香港,通关时效压缩至48小时。

•华润物流:旗下润发交割仓7月15日投入运营,同步完成铜、镍、锡三种金属仓单注册,成为香港最大LME认证仓储服务商。

2、产业生态重构

•仓储成本下降:香港交割库免征增值税和关税,仓储费率较伦敦低15%,吸引更多国际贸易商选择中国交割点。

•贸易模式创新:江铜、铜陵有色等企业正探索“保税交割+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利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四、未来挑战与机遇

1、关键挑战

•国际认可度培育:LME注册品牌需通过全球500余家经纪商审核,中国铜企需持续提升质量稳定性。

•地缘政治风险:香港《国家安全法》实施后,境外资本对香港交割库的合规性质疑可能影响业务拓展。

2、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需求:东南亚国家铜消费年均增长8%,香港交割库可成为辐射东盟的交割枢纽。

•新能源金属联动:LME计划2026年推出碳酸锂期货,铜陵有色等企业或借香港交割经验拓展多品种布局。

五、投资视角:三大主线掘金铜业新格局

•交割资质红利:具备LME注册品牌的企业(如铜陵有色、江西铜业)将优先享受溢价,关注其海外仓单注册量变化。

•物流服务商:中远海控、顺丰供应链等参与电解铜跨境运输的企业,有望受益于交割效率提升带来的业务增量。

•金融衍生品:期货公司可开发“沪港铜价差套利”产品,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冲需求。

整体来看,铜陵有色的香港交割仓单注册,不仅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争夺全球铜定价权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更多铜企打通“内地-香港-LME”通道,中国铜产业链将实现从“规模优势”到“定价优势”的跨越。投资者需密切关注LME香港交割库扩容进度及人民币结算比例变化,这将是判断中国铜业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核心指标。

 

2.最后24小时!四艘铜货船全速冲关,避开50%关税,特朗普政策引发物流生死时速!

货船赶在特朗普50%关税前抵达美国港口的利好影响分析

一、短期市场利好:成本节省与利润最大化

关税成本规避

根据政策,8月1日起进口铜将被征收50%关税。以每艘货轮1.5万吨载量计算,及时到港可避免超7000万美元的关税成本。例如,散货船Kiating通过改道夏威夷缩短航程20天,确保7月30日抵达,直接节省高额税费。

套利空间释放

纽约铜价因关税预期飙升至9900美元/吨,而伦敦期铜价格较低,贸易商通过提前到港可赚取近4950美元/吨的价差利润。嘉能可、摩科瑞等巨头利用政策窗口期,通过物流竞赛实现利润最大化。

港口效率提升

部分货主支付额外费用获取优先停泊权,将清关时间从数日压缩至数小时,进一步降低仓储和滞期成本,加速资金周转。

二、供应链稳定性维护:避免短期断供风险

关键航程窗口把控

智利至美国南部航线需10-15天,货轮通过加速航行精准卡位政策生效前到港,确保铜供应连续性。若错过窗口,美国本土库存可能无法满足制造业需求,引发产业链断层。

非传统港口清关优势

夏威夷等非常规目的地成为策略性选择,其清关效率可能高于拥堵的主流港口,进一步保障货物及时入市。

三、政策博弈与市场预期管理

关税细则不确定性对冲

市场密切关注是否参照铝钢关税先例设置宽限期。若已启运货物获豁免,提前到港的铜货船将形成价格压制,倒逼后续贸易商调整策略。

贸易保护主义连锁反应预警

特朗普政策凸显美国贸易保护升级,全球铜贸易流向或加速重构。短期利好进口商,但长期可能引发供应国反制,如智利等主产国调整出口策略。

四、行业结构影响:大宗商品贸易逻辑转变

物流竞赛常态化

此次事件推动贸易商更重视航程优化与政策时点匹配,未来类似“抢关”行为或成常态,倒逼航运公司开发更灵活的航线方案。

价格发现机制扭曲

关税政策导致区域价差扩大,纽约期铜与伦敦期铜的联动性减弱,市场需重构定价模型以纳入政策风险溢价。

五、风险与挑战:政策持续性待观察

后续关税调整可能性

若美国后续扩大关税范围或调整豁免规则,当前策略的收益可能被稀释。例如,英国在钢铝关税谈判中获25%优惠,暗示政治联盟可能影响政策执行。

反制措施潜在冲击

主要铜出口国可能效仿加拿大、欧盟对美反制,如智利提高铜矿出口税,最终抵消关税节省成本。

结论:短期利好与长期不确定性并存

当前铜货船的“抢关”行为为相关企业创造了显著利润,并暂时缓解了美国供应链压力。然而,这种利好高度依赖政策细节的最终落地及贸易伙伴的反应。从长期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将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性,推动贸易流向重构和物流策略创新。企业需在利用短期窗口的同时,构建更灵活的供应链风险对冲机制。

 

3. 铜价重返8万边缘!新能源需求狂飙遇上矿山减产,这波上涨能持续多久?

7月23日,国内铜市场延续震荡上行态势。长江现货1#铜均价报7994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10元,沪铜主力合约2509盘中最高触及80140元/吨,截至收盘报79590元/吨,微跌0.08%。

供应端:矿山减产叠加原料紧张,冶炼厂承压

全球矿山扰动:智利Codelco旗下Chuquicamata铜矿因设备故障产能利用率降至85%,秘鲁Las Bambas铜矿因社区冲突暂停部分采区运营,预计影响全球铜精矿供应量。

国内冶炼困境:铜精矿TC价格持续处于-45美元/干吨低位,冶炼厂利润倒挂,部分中小型冶炼厂计划8月减产,或缓解供应过剩压力。

需求端:新能源领域成核心增量,传统需求疲软

电动汽车狂飙:单辆电动汽车用铜量达83kg,是传统汽车的4倍,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同比增长35%,直接拉动铜需求。

光伏风电爆发:中国“十四五”电网投资规划达2.9万亿元,年均拉动120万吨铜需求,光伏电站每GW装机需耗铜5000吨。

传统领域拖累:建筑用铜占比从2010年的30%降至2024年的22%,家电出口受海外库存调整影响,用铜量同比下降8%。

政策与资金:国际投机资金涌入,国内谨慎

宏观政策: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指数跌破92.3点,支撑以美元计价的铜价;但国内PMI连续两月处于荣枯线下方,压制内需预期。

资金面:COMEX铜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占比升至18.5%,创三个月新高;国内沪铜ETF持仓减少0.3吨至15.2吨,显示内资配置需求减弱。

龙头企业:业绩爆发与全球扩张并行

紫金矿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54%,矿产铜产量达57万吨,西藏巨龙铜矿二期将于年底投产,卡莫阿铜矿50万吨/年冶炼厂计划9月点火。

洛阳钼业:净利润同比增51.37%-67.98%,铜钴产品产销量增长,TFM混合矿扩产推动产量大增55%至65万吨。

江西铜业:依托全产业链布局,阴极铜产能达130万吨/年,通过长单协议锁定原料供应,抵御市场波动。

后市展望:短期震荡,长期供需缺口扩大

短期(1-3个月)

技术面:沪铜主力在79500元附近形成支撑,若跌破可能下探78800元;向上需突破80500元才能打开上行空间。

风险点:美联储7月非农数据超预期可能削弱降息预期;国内冶炼厂8月进入检修高峰,或缓解原料紧张但影响产量。

长期(6-12个月)

供需缺口:麦肯锡预测,到2031年全球铜需求和供应之间每年将出现超过600万吨缺口,电动汽车、绿色能源及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扩张。

政策导向:中国《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技术进步与再生铜利用,但短期冶炼环节仍面临TC价格低位与副产品(硫酸)价格波动的挑战。

 

4. 铜价狂飙背后:一场横跨中美欧的金属博弈战

一、多重利好共振,铜价突破关键阻力位

7月23日,截至10:15分休盘,沪期铜主力2509合约,上涨0.40%至79580元/吨,延续昨日涨势。这场由政策红利、美元疲软与供给紧张共同驱动的上涨,正在改写工业金属市场格局。技术面显示,铜价已突破79500元关键阻力位,短期目标直指80200元/吨区间。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铜价报79830元/吨,较昨日上涨70元/吨,现货升水为310元/吨;

二、中国政策组合拳点燃需求预期

1. 十万亿级产业扶持计划浮出水面

中国工信部官员陶青周末释放重磅信号:涵盖机械、汽车、电气设备等10大关键行业的行动计划即将出台。据测算,仅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三大行业便可能撬动超十万亿元级投资规模。

2. 超级工程催生金属盛宴

青藏高原东缘投资超1700亿美元的世界最大水电站开工,直接拉动铜、锌等金属需求。该项目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工程,预计每年消耗铜材超50万吨。

3. 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力

中汽协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3%,较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每辆电动车铜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成为铜消费新引擎。

三、全球宏观博弈下的金属定价权争夺

1. 美元指数崩跌引发套利空间

周一美元指数重挫0.6%至104.3,创近三周新低。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4.348%,30年期收益率4.936%,实际利率下行提升黄金等避险资产吸引力,间接推高铜价。

2. 跨大西洋贸易战火重燃

特朗普威胁8月1日起对欧盟产品加征30%关税,远超此前预期的10%。欧盟贸易执委谢夫乔维奇坦言谈判陷入"方案迷宫",双方在关税税率和解决方案上分歧明显,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指数飙升至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

3. 惠誉唱空美国经济

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美国25%行业前景评级下调至"恶化",指出全球贸易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预期利率长期高位构成系统性风险。

四、供给端:矿端紧张与冶炼稳定的矛盾

1. 秘鲁铜矿危机持续发酵

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国秘鲁6月铜产量同比下降12%,Las Bambas铜矿因社区抗议停产超40天。全球铜精矿现货加工费(TC/RC)持续徘徊在2美元/磅低位,较2024年同期下降78%。

2. SolGold项目提前投产

厄瓜多尔Cascabel铜金项目宣布2028年投产,较原计划提前3-4年。该矿年产12.3万吨铜、27.7万盎司黄金,开采寿命28年,或缓解部分供给压力。

3. 中国冶炼端维持高开工率

尽管矿端紧张,但7月国内电解铜产量仍达108万吨,环比增2.3%。上周电解铜库存12.55万吨,较17日降1.89万吨,上海市场到货偏少叠加下游逢低补库,显示需求韧性。

五、市场情绪:升水上涨与谨慎采购的博弈

当前现货市场呈现"货源偏紧、升水高企"特征:

沪铜现货对当月合约升水达310元/吨,较月初上涨15%

广东市场非注册铜流通占比超60%,优质货源稀缺

•下游线缆企业订单指数达58.3,但高升水抑制采购积极性

交易员指出:"当前处于政策利好兑现期,但需警惕8月传统消费淡季的到来。"

六、未来风险点与机会窗口

1. 三大潜在风险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落空可能引发流动性收紧

•秘鲁、刚果(金)等主产国政局变动影响供给稳定性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导致需求增速放缓

2. 两大确定性机会

•电网改造升级带来的铜需求增量(国家电网"十四五"计划投资2.23万亿元)

•再生铜产业政策松绑(工信部正在起草《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修订案)

七、机构观点:多空分歧加剧

►高盛:维持2025年铜价9500美元/吨预测,看好中国政策红利与新能源需求

►花旗:警告美元反弹风险,建议9000美元上方逐步获利了结

国内某券商首席:当前是布局铜期权牛市价差策略的黄金窗口

这场横跨太平洋的金属博弈战,正在重塑全球工业经济版图。当中国超级工程遇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当新能源革命碰撞传统供给瓶颈,铜,这个工业文明的血液,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价格传奇。

 

5. 云南铜业豪掷23亿控股凉山矿业:全球铜矿争夺战下的中国突围战

7月21日晚间,云南业(000878.SZ)发布公告,拟以23.24亿元收购控股股东云铜集团持有的凉山矿业40%股权,并向中铝集团、中国铜业定向增发募资15亿元。这场涉及38亿元资金的跨境资源整合,不仅是中国铜企应对全球铜矿争夺战的标志性事件,更揭示了国内矿业巨头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上的战略野心。

交易拆解:23亿股权收购+15亿定向增发的双重布局

标的资产估值逻辑:

凉山矿业40%股权交易对价23.24亿元,对应100%股权估值58.1亿元,较其2024年净利润2.65亿元的市盈率仅为21.9倍,显著低于全球铜企平均35倍估值水平;

募资用途明确:10亿元用于红泥坡铜矿采选工程(设计产能198万吨/年),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增铜精矿产量2.69万吨。

股权结构剧变:

交易后,云铜集团、中铝集团及中国铜业合计持股比例从33.8%跃升至45.31%,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云铜集团承诺,通过本次交易取得的股份自发行结束起60个月内不得转让,彰显长期绑定决心。

资源卡位:凉山矿业的“含金量”与战略价值

资源禀赋碾压式优势:

凉山矿业持有红泥坡铜矿(铜金属量59.29万吨,品位1.42%)、拉拉铜矿(已稳定运营)及海林铜矿探矿权(面积48.34平方公里),平均铜品位1.16%,是云南铜业现有0.38%品位的3倍;

红泥坡铜矿建成后,云南铜业铜精矿自给率将从4.54%提升至12%,每年可减少外购铜精矿支出超15亿元。

成本护城河构建:

凉山矿业2024年净利润2.65亿元,净利率27.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15%的水平;

西南地区铜矿开采成本仅3500元/吨,较国内平均低20%,硫酸售价较沿海高15%,成本优势突出。

行业变局:全球铜矿争夺战的中国策略

资源自主可控倒逼并购:

中国铜消费占全球55%,但铜矿对外依存度超80%,2024年进口铜精矿加工费(TC)一度跌至-10美元/吨,倒逼企业向上游整合;

此次收购使云南铜业权益铜资源量突破1000万吨,跻身全球前十大铜企资源储备阵营。

中铝系资源整合加速:

中铝集团旗下已布局秘鲁铜矿(特罗莫克)、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此次将凉山矿业注入云南铜业,标志着“海外资源+国内冶炼”协同模式成型;

市场预期,中铝系或进一步整合云南铜矿资源,打造西南铜业基地。

市场博弈:三大关键变量决定股价空间

1、红泥坡铜矿投产进度:

项目计划2026年投产,若延期将影响短期业绩预期;

需关注环评审批(当前处于公示阶段)及设备采购进度。

2、铜价走势与加工费博弈:

当前LME铜价9500美元/吨,若美联储降息落地可能冲击10000美元关口;

中国铜冶炼厂与Freeport的2025年长协TC谈判结果将于8月公布,若低于30美元/吨将利好自给率高的企业。

3、资本运作空间:

交易后云南铜业资产负债率仅62.39%,远低于行业平均75%,具备继续并购能力;

机构测算,若铜价维持9000美元以上,2025年净利润有望突破20亿元,对应PE仅12倍。

风险警示

•整合风险:凉山矿业2024年关联销售占比72.7%,交易后内部消化可能影响短期营收;

•政策风险:环保督察趋严或影响西南地区采矿权审批;

•市场风险:若全球经济衰退导致铜需求下滑,铜价可能跌破8000美元支撑位。

后市展望

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库存降至10年新低(12.3万吨)的背景下,云南铜业的此次并购恰逢其时。若红泥坡铜矿如期达产,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阴极铜产能150万吨、铜精矿产量5万吨的“双突破”。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紧盯铜价走势与中铝系后续资本动作,这场由资源整合引发的估值重构,或成周期股行情的下一个引爆点。

 

6.暴涨千元,铜价直逼8万大关!降息预期与“反内卷”政策共振

7月21日,长江现货1#铜价单日暴涨1050元/吨,报收79760元/吨,创近两周新高;沪铜主力合约2508同步飙升1390元/吨(涨幅1.77%),收于79700元/吨,逼近8万元关键心理关口。持货商挺价意愿强烈,下游刚需采购活跃度明显提升,市场交投情绪显著回暖。

一、核心驱动:三重因素引爆多头攻势

1.宏观政策“组合拳”点燃市场信心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国6月CPI温和上行,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6%超预期,经济韧性缓解衰退担忧。美联储理事沃勒等鸽派官员呼吁7月降息,美元指数回落至98.5下方,金属价格压力骤减。

▶国内“反内卷+稳增长”政策加码:工信部宣布即将出台有色金属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聚焦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供给结构,叠加超8250亿元特高压电网投资计划,直接提振工业金属需求预期。

2.供需紧平衡:低库存与成本支撑共振

▶全球显性库存结构性分化:

上期所铜社库降至8.46万吨(环比前一周周增0.31万吨),保税区库存持平于7.88万吨,现货紧张局面未改;

LME库存虽增至12.2万吨,但亚洲仓库注销仓单回升,暗示中国进口需求重启。

▶矿端紧缺压制供应弹性:

铜精矿加工费(TC/RC)跌至-40~-45美元/吨历史低位,智利Escondida等主力矿山品位较2010年下降40%,开采成本攀升至14,000美元/吨,中长期成本支撑坚挺。

3.资金与情绪:套利撤退+产业补库

▶关税套利窗口关闭:8月1日美国50%铜进口关税落地前夕,贸易商向美突击运铜结束,LME亚洲仓库金属回流压力缓解,现货贴水收窄(较三个月合约贴水62美元→升水300元)。

▶下游逢低补库启动:铜杆企业开工率周环比升7.2个百分点至74.2%,空调、电网订单四季度发力预期强化,精铜替代废铜需求升温(精废价差扩大至3200元/吨)。

二、产业变局:龙头企业的战略卡位

1.资源端加速全球布局

▶紫金矿业: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2025年产能冲刺60万吨,锁定全球前五大铜矿地位;

▶洛阳钼业:秘鲁Las Bambas铜矿扩产至40万吨,构建跨洲资源网络对冲地缘风险。

2.技术替代与再生战略

▶中国再生铜产量同比增15%,政策目标2027年再生铜占比提至30%,对冲美国废铜进口缺口(1-4月自美进口量降23.66%);

▶铝代铜技术渗透率临界点预警:若铜价突破14,000美元/吨,线缆领域替代率或从15%骤升至30%。

三、未来推演:短期强势VS中长期博弈

1.短期(Q3):政策与关税落地主导波动

上行推力:降息预期(若美联储9月降息落地,铜价或再涨10%-15%)+国内稳增长细则出台;

下行风险:8月1日美国50%关税若无豁免,COMEX-LME价差收敛或引发套利盘踩踏。

2.中长期(2026-2030):绿能缺口定价格局

需求锚点:AI数据中心(单项目耗铜万吨级)、电动车(单车用铜83kg)及风光发电,2030年绿能需求或增420万吨,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供应瓶颈:全球铜矿产量增速仅2.5%(2025年),新矿投产需5-8年,智利资源民族主义(拟上调铜精矿出口税)加剧供应不确定性。

 

7. 中国优政策与美联储降息预期共振 铜价企稳回升动能增强

一、行情回顾:期现联动走强,铜价重心上移

周一(7月21日)上期所有色金属全面上扬,沪铜主力2508合约延续强势,早盘高开高走,截至10:15休盘上涨1150元/吨,涨幅1.47%,报收79460元/吨,创近期单日最大涨幅。现货市场交投活跃度同步提升,持货商挺价信心增强,升水格局延续;下游虽看涨情绪升温,但入场仍以刚需采购为主,交易相对谨慎。上周以来,铜价企稳反弹主因海外套利窗口关闭、国内政策利好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共同驱动。

二、宏观面:政策与降息预期交织,市场风险偏好修复

1、海外端:

•美国6月CPI温和上行,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6%(超市场预期),凸显经济韧性,缓解“衰退交易”压力;

•美联储内部降息分歧加剧:鹰派主张紧缩以遏制通胀,鸽派(如理事沃勒)则担忧私营部门就业放缓(6月私营部门就业增长大幅减速),呼吁7月降息。尽管7月降息尚未落地,但沃勒等官员的鸽派表态仍支撑市场风险偏好回升;

•对等关税2.0对市场冲击边际减弱,资本市场情绪阶段性修复。

2、国内端:

•政策面密集释放利好: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深化外资利用改革;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6.4%,展现较强增长韧性;

•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强调将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供给,提升产业链韧性,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商务部指出外贸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首破万亿美元,吸收外资超7000亿美元目标,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

三、基本面:矿端紧缺与供应趋松并存,需求分化明显

1、供应端:

•海外矿端紧缺事实未改,但LME库存持续回升,主流矿企二季报以增产为主,海外精铜供应逐步趋松;

•国内社库小幅增加,近月B结构转向平水,进口货源回流后,国内紧平衡格局有转松迹象;

•宁波大榭码头建设(工期一年)或影响进口废铜到货速度,叠加中国对美再生铜加征10%关税,下半年再生铜供应偏紧;

2、冶炼端:9-11月将迎检修高峰(涉及产能于10月达峰值),产量受影响集中在10-11月,或加剧现货市场紧张程度,支撑铜价。

3、需求端:

•铜杆行业:库存水平偏高,需求回落背景下,利好有限;电铜杆企业开工率自5月起下降,预计下半年延续去库模式,线缆企业因铜价上涨面临成本压力,产能提升受抑制;

•线缆企业:1-5月开工率整体回升(春节较早支撑2月生产),但铜价持续上涨抑制产能释放;

•空调行业:生产呈季节性“先抑后扬”,库存无新增压力,外销积极及促消费政策下,需求发力或集中于四季度。

四、综合观点:短期企稳回升,中期关注政策与供需博弈

当前铜价上行受宏观与政策共振驱动:海外降息预期分歧但鸽派信号占优,国内稳增长政策(如优化供给、吸引外资)提振市场信心;基本面虽海外矿紧缺但供应趋松,国内社库转松,但冶炼检修高峰(10-11月)或加剧现货紧张,叠加中期成本支撑逻辑有效,预计铜价短期将确认支撑后企稳回升。

五、风险提示

•全球贸易局势恶化(如关税进一步升级);

•美联储延续鹰派立场,降息预期落空;

•国内需求回落超预期,抑制铜价上行空间。

 

8.日本冶炼商拒绝"割肉式"TC/RCs,年中谈判陷僵局

7月24日,日本矿业协会会长Tetsuya Tanaka公开表示,日本冶炼商与全球矿商的年中加工精炼费(TC/RCs)谈判已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冶炼方明确拒绝接受矿商提出的超低报价。这场牵动全球铜产业链的博弈,因双方价格分歧显著,可能对下半年铜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5月前后,日本冶炼商曾接受矿商提出的TC/RCs方案——每吨25美元、每磅2.5美分。这一数值较2024年全年平均水平(TC 30美元/吨、RC 3.0美分/磅)已下滑16.7%,但冶炼方为维持客户合作关系选择妥协。然而,随着全球铜矿供应宽松预期增强,矿商在年中谈判中进一步压低报价,直接触碰冶炼商成本红线。

Tanaka在东京的记者会上强调:“当前报价远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我们无法接受这种不合理的条件。”日本最大的铜冶炼企业——泛太平洋铜业(PPC)内部人士透露,若TC/RCs跌破20美元/吨,其旗下冶炼厂将面临全面亏损。

此次谈判的另一争议点在于合同有效期。日本冶炼商希望签订覆盖2025年下半年的短期协议,而力拓、必和必拓等矿商巨头倾向于推行“7月至次年6月”的跨年度合同,以锁定更长期的价格优势。业内分析指出,矿商试图通过延长合同周期对冲铜价下跌风险,但冶炼商担忧明年市场供过于求,坚持短期合约以保留调整空间。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铜矿新增产能预计达120万吨,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需求增速已从30%降至15%。伦敦期铜(LME)价格自6月以来累计下跌8%,进一步削弱矿商议价能力。

若谈判破裂,日本冶炼商可能采取两项应对措施:1.减少精矿采购量,优先消化现有库存;2.转向东南亚及非洲矿源,降低对传统澳、南美矿山的依赖。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日本自刚果(金)的铜精矿进口量同比增长42%,显示供应链多元化已加速。

高盛金属研究团队认为,当前僵局将持续至8月中旬,最终协议可能定格在TC 22-24美元/吨、RC 2.3-2.5美分/磅区间。但野村证券警告,若矿商坚持压价策略,日本冶炼商可能联合韩国、印度同行形成采购联盟,重塑亚洲区域定价机制。

这场牵动全球铜产业链的谈判,本质是矿商与冶炼商对“利润分配主导权”的激烈争夺。随着中国精炼铜出口量激增(2025上半年同比增58%),全球铜市场正从“矿端主导”加速向“冶炼端主导”转型,而日本企业的强硬态度,或成为推动行业规则变革的关键变量。

 

9.今日铜价下跌280元/吨:宏观与基本面博弈,高位震荡中酝酿方向选择

一、期现行情,现货交投平稳但后市看空情绪升温

周五,国内有色期盘呈现分化格局,沪期铜主力2509合约低开低走,截至10:50报79370元/吨,下跌470元/吨,跌幅0.59%,期货价格重心持续下移。现货市场方面,交易氛围略有回升,但持货商早间挺价出货受阻后,选择小幅下调升水以促进成交;下游企业则趁价格回调逢低采购,整体维持刚需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日交投平稳,但市场对后市的看空预期已促使持货商加速出货,市场货源供给逐步宽松,短期供需博弈加剧。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铜价报79620-79660元/吨,均价报79640元/吨,较昨日下跌280元/吨;铜升贴水报b230-b270元/吨,均价报250元/吨,较昨日下跌10元/吨

二、宏观方面:贸易乐观与数据分化,铜价承压但政策风险犹存

全球贸易缓和削弱避险需求

美国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汽车关税降至15%)、与欧盟谈判预期达成15%基准关税,显著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削弱黄金避险属性并间接压制铜价。但需警惕8月1日“对等关税”期限临近,非美地区供应回升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美国经济数据“冰火两重天”

服务业强劲 vs 制造业萎缩:7月Markit服务业PMI(55.2)创2024年12月以来新高,综合PMI(54.6)超预期;但制造业PMI(49.5)首次跌破荣枯线,显示经济结构分化。

劳动力市场韧性: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21.7万(三个月最低),远低于市场预期,强化美联储“数据依赖”立场,降息紧迫性下降。

美联储政策预期博弈

特朗普访问美联储总部并喊话“期待降息”,但表态“不解职鲍威尔”,市场对政策独立性的担忧升温。目前预期7月会议维持利率不变(4.25%-4.50%),9月降息概率仍存但分歧加大,美元指数高位震荡压制铜价。

三、供需基本面:矿端紧张支撑,需求韧性对冲淡季压力

1、供应端:矿端短缺持续,炼厂减产压力显现

海外矿端扰动:Freeport二季度铜产量43.7万吨,同比下降7.1%,主因印尼、南美项目品位下降及开工率下滑,供应收紧预期强化。

废铜与冶炼端:海外炼厂已启动减产,国内废铜紧缺叠加低库存,其中SHFE仓单仅1.6万吨,炼厂面临原料瓶颈,供应弹性受限。

2、需求端:电网投资高增长,淡季补库支撑韧性

电网需求增量:2025年1-6月电网工程投资2911亿元,同比增14.6%,创历史同期新高,支撑铜消费。

淡季效应分化:终端消费疲软但部分企业提前补库,叠加“反内卷”行情回落情绪扰动,下游刚需采购为主,持货商加速出货致升水小幅下调。

3、库存端:全球库存低位,但非美供应回升需警惕

国内去库加速:周末SHFE铜仓单大幅减少2.47万吨,社库维持历史低位,提供底部支撑。

海外库存分化:LME库存最新库存报12.5万吨,整体维稳,Comex库存最新报22.5万吨,较前期小幅增加,非美地区供应回升可能限制铜价上行空间。

三、技术面与市场情绪:79000元/吨成关键支撑位

期盘表现:沪铜2509合约继续承压运行,维持高位回调格局,短期关注79000元/吨附近支撑力度。若有效企稳,上方反弹空间或指向80000-81500元/吨区间;若跌破支撑位,则需警惕技术性抛售压力,关注下方支撑位78500元/吨;资金面情绪偏谨慎,但尚未出现恐慌性离场迹象。

四、未来走势预测:短期高位震荡,中期低多思路为主

►短期(1-2周):

利多因素:国内电网投资高增长、海外矿端供应紧张、全球库存低位。

利空因素:贸易乐观压制避险需求、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非美供应回升。

预期:铜价或维持78500-81500元/吨区间震荡,需关注8月1日关税节点及美联储会议表述。

►中期(1-3个月):

基本面支撑:矿端短缺形势严峻,叠加废铜紧缺,供应刚性仍存;电网需求韧性及新兴领域(如新能源)增量将逐步对冲淡季压力。

策略建议:以低多思路为主,若宏观利多(如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与基本面共振,铜价有望突破82000元/吨。

五、风险提示

►8月1日“对等关税”政策落地风险;

►美联储政策独立性争议引发市场情绪波动;

►海外制造业PMI持续萎缩拖累需求预期。

总结:铜价当前处于“宏观压力与基本面支撑”的平衡状态,短期或延续高位震荡,中期低多策略仍具性价比。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中美贸易谈判进展、海外库存变化及国内电网投资落地效果。

 

10. 锂电铜箔4.5um-6um单日均跌300元/吨:高端产品引领分化与国产替代突围

引言:锂电箔行业在经历两年深度调整后,正迎来结构性分化机遇。受新能源汽车、储能及AI算力需求驱动,高端铜箔产品(如超薄化、高抗拉、多孔铜箔等)成为企业突破盈利困局的关键,同时AI领域HVLP铜箔、载板铜箔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为行业注入新增长动能。

价格数据方面:在7月25日,数据显示,长江综合4.5um锂电铜箔价格报107500-108500元/吨,均价报108000元/吨,持平;6um锂电铜箔价格报96650-98150元/吨,均价报97400元/吨,较昨日下跌300元/吨;8um锂电铜箔价格报95400-97400元/吨,均价报96400元/吨,较昨日下跌300元/吨。

一、行业现状:供需失衡下的阵痛与转型

供给过剩与盈利承压

锂电铜箔行业过去两年因产能集中释放,叠加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供需失衡导致全行业几乎陷入亏损。重资产属性,其中设备投资占比超60%;原材料成本高企,其中电解铜占成本80%以上,这也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中小产能加速出清。

技术同质化与格局分散

行业长期聚焦常规6-8μm锂电铜箔,产品差异化不足,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不足30%,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在此背景下,具备技术储备与资金实力的企业率先开启转型。

二、高端化:技术迭代驱动产品分化

动力电池领域:轻薄化与性能升级

超薄化趋势:为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4.5μm极薄铜箔渗透率快速提升,但工艺难度(断带率、良率)要求企业具备精密轧制与表面处理技术。

固态电池适配:多孔铜箔、雾化铜箔等新型产品可匹配固态电池高界面接触需求,国内企业如诺德股份、嘉元科技已布局相关专利。

硅碳负极协同:高抗拉强度铜箔(抗拉强度>400MPa)成为硅基负极体系关键材料,技术壁垒推动产品溢价能力提升。

AI与算力领域:高频高速铜箔需求爆发

HVLP铜箔:5G基站、服务器用高频高速板需求激增,HVLP(超低轮廓铜箔)因低信号损耗特性成为刚需,国内企业如铜冠铜箔已实现量产突破。

载板铜箔:IC封装基板用铜箔(厚度<12μm)长期依赖日韩进口,国产替代空间超百亿元,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海外技术团队加速攻关。

三、国产替代: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供应链安全需求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高端铜箔被纳入关键战略材料清单。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HVLP铜箔、载板铜箔列为优先发展品类,补贴与税收优惠加速国产化进程。

技术突破与产能落地

设备国产化:阴极辊、生箔机等核心设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降低高端铜箔生产成本。

客户验证加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与铜箔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缩短产品认证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

四、展望未来:分化与集中并存

短期(1-2年):

盈利修复:高端产品占比提升(预计2026年超40%)将改善行业毛利率,龙头企业净利率或从当前3%-5%回升至8%-10%。

洗牌加速:技术落后、客户结构单一的中小产能面临淘汰,行业CR5有望提升至40%以上。

中长期(3-5年):

技术驱动:复合铜箔(PET/PP基材)产业化或颠覆传统电解铜箔格局,但设备投资与良率问题仍需突破。

全球布局:国内企业借“一带一路”出口高端铜箔,抢占欧洲、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

五、风险提示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变更导致铜箔需求结构变化;

海外铜矿供应波动推高原材料成本;

复合铜箔技术成熟速度超市场预期。

结论:锂电铜箔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竞争”,高端产品分化与国产替代将成为下一阶段核心逻辑。具备精密加工能力、下游客户绑定紧密、研发投入占比超5%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上一页:沪铜震荡难破局:宏观博弈与基本面弱现实的“拉锯战” 下一页:铜冶炼行业:在负加工费炼狱中寻找产业重生之路